孙吴赤乌四年(公元241年)对于孙权而言,无疑是个命运多舛的年份。那一年,孙权失去了几位重要的亲近人物:亲信大臣诸葛瑾因病去世,孙权的宗室重臣孙韶也相继辞世。而最令孙权心力交瘁的,莫过于他的长子孙登在同年去世。这一切打击,使得年已六十的孙权身心俱疲,尤其是孙登的去世福建股票配资,让他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政治空缺,也让孙吴政权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忧虑。
孙登虽然母亲徐氏未曾受到宠爱,甚至早早被孙权弃置一旁,但依然是孙权的长子,并且早已成为孙吴国君继承的最佳人选。孙登的不幸去世,仿佛给孙吴的政权带来了无形的重压。这不仅让年事已高的孙权备感伤痛,更是让整个孙吴帝国的继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且紧迫。此时,孙权一共育有七子,然而,除了孙登外,次子孙虑早在九年前去世,幼子孙亮尚未出生。如今,孙权不得不在仅剩的三子孙和、四子孙霸、五子孙奋和六子孙休之间做出选择。鉴于孙奋和孙亮年纪尚小,实际可选的接班人,便是孙和和孙霸这对同母兄弟。
展开剩余83%孙登去世后,孙和顺理成章地成了实际上的长子,在继承问题上本就占有先天优势。再者,孙登在临终前的遗表中,明确推荐了孙和继承太子之位。因此,次年,年仅十九岁的孙和被正式立为太子,弟弟孙霸则被封为鲁王。表面看,这一安排似乎合情合理,平稳过渡。
然而,政治的复杂性往往隐藏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之下,尤其是对权力的争夺和兄弟之间的矛盾。孙和与孙霸之间的矛盾,早在孙和被立为太子时便已悄然埋下了种子。尽管孙和拥有太子之位,孙霸只不过是诸侯王,但孙权并未在礼制上明确区分两人地位,也未特别突出孙和作为太子的特殊地位。孙权只是经过群臣的劝谏后,才对两位皇子的身份做出了一些微妙的区分。
表面上看,孙权对两个儿子都宠爱有加,《三国志》记载称孙权对孙霸“宠爱崇特,与和无殊”。但从更深层的政治角度来看,这其中的原因并不简单。孙和和孙霸两人背后分别隐藏着庞大的政治势力支持。孙和背后的支持者包括丞相陆逊、大将军诸葛恪、太常卿顾谭(前丞相顾荣之子)、骠骑将军朱据等,他们都是秉持礼法的传统政治人物,捍卫太子的地位。而支持孙霸的势力则包括骠骑将军步骘、镇南将军吕岱、大司马全琮、吴安(孙权舅父吴景之孙)、孙奇(孙权堂兄孙辅之孙)、杨竺等人,这些人聚集在孙霸一方,试图动摇孙和的太子地位。除此之外,孙权的长女孙鲁班也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。
孙鲁班是孙权宠妃步夫人的女儿,且嫁给了全琮的儿子全寄,成为了全氏家族的利益代表。步夫人膝下无子,始终未能晋升为皇后。如果孙和顺利继位,意味着孙鲁班及其家族将失去政治资本。因此,孙鲁班必然参与其中,支持孙霸的继位。她的第一个举动便是离间孙权与孙和之间的关系。这一年,孙权身体不佳,祭祀宗庙的任务便交给了太子孙和。孙和在祭祀完成后,顺道去了太子妃家中拜访舅舅。这一举动被孙鲁班抓住,把柄,借机向孙权诬告孙和擅离职守,指责他不忠不孝。更有甚者,她还捏造了孙和母亲王夫人在孙权重病时露出喜色的事,暗示王夫人心怀不轨,竟希望孙权早早去世,好让孙和接班。
孙鲁班这一番挑拨离间,深深刺痛了孙权敏感的神经。孙权勃然大怒,随即下令惩罚王夫人,致使王夫人惊恐过度而死。孙和在父亲的严惩与母亲之死的压力下,内心极为恐惧,时刻担心自己被废除太子之位。然而,孙霸并未因此收敛行迹,反而在孙鲁班、步骘、全琮等人的支持下,暗地里对哥哥展开了各种明里暗里的攻势,准备有朝一日替代孙和。
这种局面让整个孙吴政权陷入了极大的政治动荡,从宗室外戚到宰辅重臣,再到官员,大家都在孙和和孙霸之间选边站队,史称“中外官僚、将军大臣,举国中分”。这场党争不仅持续多年,甚至在孙吴灭亡前夕仍未平息,成为吴国政治的最大隐患。
面对鲁王党日益嚣张的姿态,太子党终于发动了反击。陆逊率领顾谭、吾粲等人联合上书,要求孙权不要随意废立太子。然而,孙权在感受到两宫暗斗的压力后,愤怒异常,甚至对陆逊进行了严厉斥责,导致陆逊因忧愤而早逝。孙权还将顾谭流放至交州,并将吾粲处以极刑。此举让鲁王党欣喜若狂,但却激起了太子党更多的愤怒。朱据带领支持太子的将领们,纷纷跪倒在宫门外,请求孙权接见。孙权俯视群臣,愤怒至极,命令将这些功臣宿将每人杖责一百,陈正、陈象二人因态度过于激烈,还被下令族诛。
至此,太子党彻底失败,鲁王似乎迎来了胜利。然而,接下来孙权的决定让所有人都为之一震。赤乌十三年(公元250年)八月,孙权命令孙霸自尽,并处死了女婿全寄、外戚吴安等人,鲁王党因此遭遇了彻底的败北。
不过,孙和似乎并未完全失去转机。孙霸被赐死后,孙和的太子位置并未立刻恢复,而是将最小的弟弟孙亮立为新的太子。两年后,临终的孙权似乎回光返照,打算恢复孙和的太子之位,但此举遭到孙鲁班等人的阻止,最终未能实现。
公元252年,孙权去世,孙亮继位。但这并不意味着南鲁党争的终结,反而是新一轮政治斗争的开始。诸葛恪执政后,力挺孙和,并开始清除当年孙霸党羽,这引发了孙峻和鲁王余党的强烈反击。最终,诸葛恪被杀,孙峻借着孙亮的名义赐死孙和,并且将大批孙氏宗亲杀害。孙吴大权落入孙峻和孙綝之手,维持了六年,直到孙休登基,孙峻才被联合外朝大臣所杀。
孙休在位期间,南鲁党争的激烈程度稍有缓解,但在他去世后,局势再次恶化。由于孙休没有子嗣,他决定让孙和的儿子孙皓继位。孙皓即位后,立即展开了对当年迫害自己父亲的人的报复,一场新的政治清洗席卷了整个吴国朝堂。东吴最终在这无尽的内耗中,迎来了西晋的六路大军,宣告了自己的灭亡。
发布于:天津市